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水文地質
平原地區水文地質調查的基本內容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1-11-03 13:52:43瀏覽次數:1431
(一)山前沖積、洪積平原區
1)山區與平原的交接關系,第四紀堆積物的物質來源和巖性特點,山區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對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補給作用。
2)沖洪積扇的形態、分布范圍、前后緣標高及地面坡角的變化情況,扇間洼地的分布特征。
3)山麓至扇前緣的巖性變化及垂直方向上多元結構的特征;多期沖洪積物相互疊置的巖性特征及扇上散狀水流的變化對含水層分布的控制作用。
4)沖洪積平原不同部位的含水層結構特征及地下水埋深、水質、水量的變化規律;地下水由潛水過渡為承壓水以致自流水的分帶規律。
5)其他類型的第四紀沉積物(如靠近山區的黃土臺地、冰積物、風成沙丘等)的分布規律、巖性特征、含水性及其對沖洪積平原地下水補給條件的影響。
6)水利化程度較高地區的工農業用水的現狀和大量開采地下水所引起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問題,注意地下水的合理開發與保護。
(二)沖積平原區
1)不同河流堆積物的分布及其特點,含水砂層富集帶的平面位置和富集段的深度變化。
2)不同含水層組地下水的類型、水質、水量的變化及其相互間的補給關系。
3)河流變遷史,古河道帶與河間洼地分布區的地貌特征及其對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4)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與地下水的補給、排泄關系。
5)咸水分布地區的咸水體在水平與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劃分咸淡水界面。
6)鹽堿土分布地區的土壤鹽堿化發育程度和分布范圍,其與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的關系,農民治堿改土的經驗和方法。
7)充分收集群眾機井資料,調查對“肥水”、“鹽碘水”的綜合利用以及大面積開采地下水后出現的水文地質和環境地址問題。
(三)沖積、湖積平原區
1)內陸湖泊堆積物的分布范圍,通過對巖性、巖相、基底構造、新構造運動以及動植物化石的研究,恢復其形成的古地理環境。
2)古湖泊和現代湖泊堆積物的埋深及其分布規律。
3)各湖積含水層的巖性、富水性和水化學特征及其相互間的水力聯系。
4)泥炭層、淤泥層的分布特點及其發育程度。
5)地表水系和人工開挖河網發育地區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補給關系。
6)其他調查內容與沖積平原一致。注意沖積物與湖積物的過渡關系及其對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
(四)山間河谷平原區
1)外圍山區的地質、地貌、水文地質概況。山區地下水對河谷平原地下水的補給作用。
2)河谷類型,河谷階地分布范圍,階地的類型、級數及絕對和相對標高,河谷斷面形態,支溝、沖溝發育情況及切割深度。
3)組成階地和漫灘的地層、巖性、巖相結構及厚度變化情況,階地內各含水層的分布與河谷地貌和新構造運動的關系。
4)河流變遷史與河流水文特征,古河床和古湖泊的位置、規模、地層巖性、埋藏深度及其富水條件。
5)地表水與地下水在不同的河谷地段和不同時期的相互補排關系。
6)肥水和鹽堿水的分布。
7)工農業集中用水地段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綜合利用和水資源的保護。
(五)山間沖積、湖積盆地(面積為數千平方千米的山間盆地)
1)盆地周圍基巖的巖性、構造、構造系統的組合關系等對盆地形成與發展的控制作用。
2)盆地的成因、分布范圍和匯水面積,下伏基巖的埋深、巖性、裂隙發育程度,盆地周邊及下伏基巖地下水與區域性排泄基準面間的相對標高。
3)盆地中松散堆積物的巖性、結構、時代、成因及厚度的變化規律。
4)自盆地周邊到中心方向上地下水水位、水質、水量的水平與垂直分帶規律,山區地下水對盆地地下水的補給作用。
1)山區與平原的交接關系,第四紀堆積物的物質來源和巖性特點,山區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對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補給作用。
2)沖洪積扇的形態、分布范圍、前后緣標高及地面坡角的變化情況,扇間洼地的分布特征。
3)山麓至扇前緣的巖性變化及垂直方向上多元結構的特征;多期沖洪積物相互疊置的巖性特征及扇上散狀水流的變化對含水層分布的控制作用。
4)沖洪積平原不同部位的含水層結構特征及地下水埋深、水質、水量的變化規律;地下水由潛水過渡為承壓水以致自流水的分帶規律。
5)其他類型的第四紀沉積物(如靠近山區的黃土臺地、冰積物、風成沙丘等)的分布規律、巖性特征、含水性及其對沖洪積平原地下水補給條件的影響。
6)水利化程度較高地區的工農業用水的現狀和大量開采地下水所引起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問題,注意地下水的合理開發與保護。
(二)沖積平原區
1)不同河流堆積物的分布及其特點,含水砂層富集帶的平面位置和富集段的深度變化。
2)不同含水層組地下水的類型、水質、水量的變化及其相互間的補給關系。
3)河流變遷史,古河道帶與河間洼地分布區的地貌特征及其對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4)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與地下水的補給、排泄關系。
5)咸水分布地區的咸水體在水平與垂直方向上的變化,劃分咸淡水界面。
6)鹽堿土分布地區的土壤鹽堿化發育程度和分布范圍,其與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的關系,農民治堿改土的經驗和方法。
7)充分收集群眾機井資料,調查對“肥水”、“鹽碘水”的綜合利用以及大面積開采地下水后出現的水文地質和環境地址問題。
(三)沖積、湖積平原區
1)內陸湖泊堆積物的分布范圍,通過對巖性、巖相、基底構造、新構造運動以及動植物化石的研究,恢復其形成的古地理環境。
2)古湖泊和現代湖泊堆積物的埋深及其分布規律。
3)各湖積含水層的巖性、富水性和水化學特征及其相互間的水力聯系。
4)泥炭層、淤泥層的分布特點及其發育程度。
5)地表水系和人工開挖河網發育地區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補給關系。
6)其他調查內容與沖積平原一致。注意沖積物與湖積物的過渡關系及其對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
(四)山間河谷平原區
1)外圍山區的地質、地貌、水文地質概況。山區地下水對河谷平原地下水的補給作用。
2)河谷類型,河谷階地分布范圍,階地的類型、級數及絕對和相對標高,河谷斷面形態,支溝、沖溝發育情況及切割深度。
3)組成階地和漫灘的地層、巖性、巖相結構及厚度變化情況,階地內各含水層的分布與河谷地貌和新構造運動的關系。
4)河流變遷史與河流水文特征,古河床和古湖泊的位置、規模、地層巖性、埋藏深度及其富水條件。
5)地表水與地下水在不同的河谷地段和不同時期的相互補排關系。
6)肥水和鹽堿水的分布。
7)工農業集中用水地段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綜合利用和水資源的保護。
(五)山間沖積、湖積盆地(面積為數千平方千米的山間盆地)
1)盆地周圍基巖的巖性、構造、構造系統的組合關系等對盆地形成與發展的控制作用。
2)盆地的成因、分布范圍和匯水面積,下伏基巖的埋深、巖性、裂隙發育程度,盆地周邊及下伏基巖地下水與區域性排泄基準面間的相對標高。
3)盆地中松散堆積物的巖性、結構、時代、成因及厚度的變化規律。
4)自盆地周邊到中心方向上地下水水位、水質、水量的水平與垂直分帶規律,山區地下水對盆地地下水的補給作用。
上一篇 > 戈壁沙漠地區水文地質調查的基本內容
下一篇 > 黃土地區水文地質調查的基本內容